固定资产报废净收益计入什么科目
固定资产报废净收益需要计入“其他业务收入”科目。固定资产报废所产生的收益需要分两种情况考虑,即低于残值和高于残值,低于折旧残值产生的报废净收益,按照会计准则应记录在“其他业务收入”科目中,以反映该项收益对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于折旧残值产生的报废净收益,应首先计入“固定资产清理处置收益(或费用)”科目,计提“固定资产清理处置准备”。[详情]
固定资产报废净收益需要计入“其他业务收入”科目。固定资产报废所产生的收益需要分两种情况考虑,即低于残值和高于残值,低于折旧残值产生的报废净收益,按照会计准则应记录在“其他业务收入”科目中,以反映该项收益对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于折旧残值产生的报废净收益,应首先计入“固定资产清理处置收益(或费用)”科目,计提“固定资产清理处置准备”。[详情]
如果固定资产被提前报废,一般来说仍然需要计提折旧。折旧是根据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寿命和残值来分摊其成本或值的损耗。即使固定资产被提前报废,其在使用过程中仍然发生了价值减少,因此仍然需要在会计期间中计提折旧费用。该折旧费用会在财务报表中反映出来,影响企业的净利润和资产负债表。[详情]
1、房屋/建筑物:30年;2、机器设备/交通工具:10年;3、电子设备/办公设备:5年;4、软件/专利/版权等无形资产:根据实际使用寿命确定。固定资产是指公司在经营活动中持有并长期使用的有形或无形的资产。这些资产通常用于生产/提供服务/办公等固定的目的,预期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使用一段较长时间。[详情]
1、公司决议:股东退股需要由公司召开股东大会或董事会进行决议,以确定是否接受股东的退股申请;2、协商协议:公司与退股股东之间需要进行协商,制定退股协议,确定退股的具体条件和方式;3、提交申请:退股股东需向所在国家或地区的工商管理部门提交退股申请,填写相关表格或文件,提供必要的证明文件。根据具体要求,可能需要包括退股申请书/退股协议/股东身份证明/股权转让书等;4、工商变更登记;5、税务处理。[详情]
1、经济合理性:大修理支出需要具备经济合理性;2、技术可行性:修理工作需要在技术上可行;3、安全合规性:修理工作需要符合相关的安全标准和法律法规;4、统筹规划:修理工作需要在资产管理和规划中得到合理的安排;5、决策程序:修理支出需要经过适当的决策程序,包括评估修理必要性、成本效益分析和决策批准等步骤。[详情]
累计盈余不包括固定资产的净值。累计盈余是一家公司的资本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了公司从成立以来所有盈余(包括净利润和留存利润)的累积总额。累计盈余是股东权益的一部分,反映了公司在其经营历史中所赚取的盈利,并且可以用于再投资/分红或用于公司的各种用途。固定资产净值(或称为资产净值)是公司所有固定资产(如土地/建筑物/设备等)的价值减去相关的累积折旧和摊销。[详情]
1、固定资产清理:用于记录清理或丢弃固定资产的原值和累计折旧金额。这个科目将固定资产从资产负债表中去除,同时将相应的损失或收益记录在利润表上;2、累计折旧清理:用于记录清理固定资产时已经计提的累计折旧金额。此科目将相应的折旧费用从利润表中去除;3、其他收入(或其他损失);4、资产报废损失;5、减值准备(或坏账准备)。[详情]
固定资产增长率=本期净增固定资产原值/期初固定资产原值*100%。与名义增速相对性应的是固定资产项目投资实际增长速度,即扣减价钱因素影响后的增速,一般用固定资产项目投资物价指数作为意味着价钱因素的指标值。[详情]
固定资产折旧表是一种记录和计算企业固定资产折旧的表格,用于反映企业在使用固定资产过程中的价值损耗情况。固定资产折旧是指在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内,按照确定的方法对应计折旧额进行系统分摊。通俗一点来说,就是一个固定资产用户用久了,它的价值就会损耗,用户就要把这些损耗的价值分摊到每年或每个月。[详情]
借固定资产账户,贷相应的资金支付账户或应付账款账户。具体来说,当企业购买固定资产时,需要将资金支付的金额计入企业的现金或银行存款账户,意味着资金支付账户会增加。同时,需要将该笔支出计入企业的固定资产账户,以反映企业现有的固定资产总额目。因此,具体的会计分录如下:1、借:固定资产账户;2、贷:资金支付账户(或应付账款账户)。[详情]
1、固定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平均固定资产净值,固定资产平均净值=(期初净值+期末净值)÷2;2、固定资产周转率=360/固定资产周转率;3、固定资产与收入之比=平均固定资产净值/销售收入。上述固定资产净值又称为折旧价值,就是指固定资产最原始的价值或重设完全价值减去折旧后的净额,主要用于反映企业实际占用的固定资产金额和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详情]
固定资产总账的期末借方余额表示的是固定资产账面原值。固定资产科目,“固定资产”便是核算固定资产原值的,固定资产借方登记为固定资产增加(新增购入、捐赠),贷方登记为固定资产降低(报废处理、变卖、异常损失处理、结算)。[详情]
固定资产的计税基础通常是原值。在中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规定,固定资产的计税基础为企业取得该项资产时实际发生的支出,即历史成本。历史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以及使资产达到预约用途所发生的其他支出。需要注意的是,固定资产的计税基础与会计核算中的账面价值可能存在差异。账面价值是指固定资产原值减去累计折旧和减值准备后的余额。除非有特殊规定,企业的固定资产计税成本和会计账面价值是一致的。[详情]
判断固定资产减值的方式是,在期末时按照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进行比较,如果可回收金额低于账面价值,则可以判断为固定资产减值,需要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可回收金额就是指资产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值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之间较高者。其中,处置费用包括与资产处置相关的法律费用、运输费以及使资产达到可销售状态所发生的直接费用等。[详情]
员工培训费用并不会计入固定资产入账价值。员工培训费用属于企业的运营费用或期间费用之一,而非直接与固定资产的购置/建造或改良相关。固定资产通常是指具有预期长期使用寿命且超过会计周期的资产,如土地/建筑/设备/机械等。这些资产的成本通常包括采购成本/运输和安装费用等。员工培训费用与这些购置成本无直接关系,因此不被视为固定资产的一部分。[详情]
1、资产折旧:根据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寿命和残值,计算并记录资产折旧费用。根据会计准则和公司政策,选择适当的折旧方法(如直线法或加速折旧法)进行折旧核算;2、资产减值:评估固定资产的净现值,确定是否存在资产减值。如果发现资产价值低于其账面价值,需要提取相应的减值准备,并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3、资产维修与维护费用;4、资产处置;5、资产增加。[详情]
1、更新固定资产台账:在进行固定资产销售前,需要在固定资产台账中对相关资产进行更新。记录销售日期/销售金额和买方信息等;2、计提累计折旧:计算并计提截止销售日期的累计折旧。累计折旧是将资产原值按照折旧政策逐年减少的金额;3、计算资产净值:资产净值等于固定资产的原值减去累计折旧。这是确定资产在销售时的价值;4、记录固定资产的出售收入;5、处理固定资产的损益。[详情]
1、年限平均法:年折旧额=(原价-预计净残值)÷预计使用年限=原价×(1-预计净残值/原价)÷预计使用年限=原价×年折旧率;2、工作量法:单位工作量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1-预计净残值率)÷预计总工作量;3、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折旧额=期初固定资产净值×2/预计使用年;4、年数总和法:年折旧额=(原价-预计净残值)×年折旧率。[详情]
固定资产价值的构成是指固定资产的价值所包括的范围。它包括企业为购建某固定资产达到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一切合理的、必要的支出,这些支出中包含直接发生的,如固定资产的价款、运杂费、包装费和安装成本等。[详情]
固定资产周转率在0.8到1之间比较合适,固定资产周转率是衡量公司资产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它体现了企业每单位固定资产创造出来的销售收入。合理的固定资产周转率范围可以根据行业/企业规模/经营模式等因素而有所差异。一般而言,较高的固定资产周转率显示资产的高效利用,而较低的周转率有可能表示资产利用不全面。[详情]